随着春天的到来,我们都开始选择外出旅行,而蒙古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蒙古包,那么关于它的知识我们了解多少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详细的了解一下吧。以下关于“区分蒙古包大小的讲解及其相关知识的说明”的介绍。
【蒙古包大小的区分】
草原上的蒙古包有大有小,那么大小是怎么区分的呢?蒙古包大家都知道,是蒙古游牧民族会随游牧的地点一起迁移的房子,而且是可调大小的,根据家里人口以及牲口的多少来搭建。那么蒙古包大小的区分是怎样的呢?
蒙古包通常是以“哈那”多少来区分大小,蒙古包大小的区分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哈那、八个哈那、十个哈那以及十二个哈那。十二个哈那的一般是大型的蒙古包,过去草原上是罕见的。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寻找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及自己生存需要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建筑形式。它触入了中国专统“天人合一”思想,适合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蒙古包呈圆形,阻力小,冬季少积雪;其次,蒙古包易于搭建,易于搬迁,易于拆散;,建蒙古包就地取材,制作简便。用自己生产的羊毛毡子,用附近生产的柳、榆为材料,不需大型工具,一般木匠、皮匠、毡匠都可完成。
由于蒙古包相对简易,搭建一座蒙古包并不需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但搭建一座体面的蒙古包,对于长期游牧的草原牧民来说,是经济实力的反映,也是很值得重视和庆贺的事。即使是蒙古包的更新顶盖,增加哈那或更换套瑙、门框,牧民都很重视,常常用美酒和奶食品的德吉来献祭和向蒙古包的主人祝福。
如果盖的是新蒙古包,尤其是为新婚夫妇准备的包,那可要举行一次相当规模的仪式和庆祝活动了。主人要请来许多亲朋好友,宰羊设宴欢聚一堂。
所以说蒙古包虽然是可迁移的,蒙古包大小的区分也是象征经济实力的,大家都极其的重视,跟我们现代房屋平米的大小是一样的。过去蒙古贵族例如可汗和亲王的蒙古包则是豪华的,都是十二哈那的。
【蒙古包的常识介绍】
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民族风俗,自然蒙古族也不例外。蒙古族作为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成就了蒙古族特有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特有的典型的居住形式——蒙古包。蒙古包是一种帷幕式的住所,圆形,圆顶,通常用一层或两层羊毛毡覆盖,蒙语则称“格尔”。蒙古包是由陶脑、窝呢、哈那、毡墙和门组成的。天窗,蒙古语称“陶脑”,位于蒙古包顶中央,它可以排烟、通气、照明、采光。窝呢,即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哈那,即蒙古包的木制骨架。
搭包时,各部分连接固定后,除天窗外,其余部分都用围毡覆盖,用马鬃绳拴好拉紧即可。门框为木制,门帘用柳条和马鬃、绳编织。贫苦牧民的蒙古包由4个哈那或6个哈那组成。牧民的蒙古包由6个哈那或8个哈那组成。王公贵族的蒙古包由10个哈那组成,能容纳50—60人。蒙古包的独特造型,具有了计时功能,这是蒙古包与其他任何居室相区别的一大特点。
蒙古人把蒙古包的天窗制做成日月形,乌尼杆围绕天窗形成光芒四射状。这种独特的造型不仅反映蒙古人对日月的崇拜,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早已认识和掌握了蒙古包的计时功能。早期的蒙古包一般由四个哈那组成,每个哈那可安装14根乌尼,4个哈那共安装56根乌尼,再加门框上安装的4根乌尼,一个蒙古包总共有60根乌尼杆。
每个乌尼杆之间形成矿角,围绕天窗的60根乌尼杆形成360角。蒙古包的这种角度分配方法完全与现代钟表相一致。日出到日落,阳光从天窗射人蒙古包内,每天的光线在包内顺时针绕一周,牧民根据太阳光线照射的不同位置,把一昼分为12——14个小时,而且对每小时给予了准确的命名,以便准时安排生产和生活。
以上关于“蒙古包大小的区分”和“蒙古包的常识介绍”的介绍,希望能让您了解“区分蒙古包大小的讲解及其相关知识的说明”带来帮助。